石碑 (2015)
石碑 いしぶみ(2015)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拍摄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5-08-07/2016-07-16(日本) 片长: 85分钟 又名: 碑
简介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与海街女神绫濑遥再度合作纪录片《石碑》。绫濑遥在片中作为一名朗诵者者,为观众讲述了太平洋战争末期因原子弹死亡的321名学生最后的人生谢幕。
我的说明辞 1945年8月6日,随着相生桥上空一声巨响,宙斯用霹雳之火摧毁了一座东瀛城市,位于核爆中心500米处的广岛二中321名学生被投入地狱的薮渊。 有人被原子弹爆炸产生的的高温熔化了,如罹难者中的近半数的失踪学生。他们在灾难来临之时一无所知的离去,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没有被烧化的学生被炸死,或被倒塌的建筑砸死了。他们也是幸运的,没有感受到太多的痛苦。 没有被炸死或砸死的学生被光辐射严重灼伤,他们哀嚎惨叫,在求助无门的悲惨境遇中死去。 得到救助的学生存活了一段不长的时间,他们带着未能再见父母的遗憾,投入了死神的怀抱。 有幸与家人见面的学生经历了数日痛苦的熬煎,最终悲惨离世,他们的惨痛刻骨铭心地印在了亲人的记忆之中。 整个广岛二中的学生仅有寥寥数人在核爆中幸存。有的是在轰炸之前转校,有的因为患病未能去上学,更为幸运的人是由于电车晚点,因而逃过一劫。 《石碑》既是一部纪录片,也是一部朗诵剧。美丽的女神级艺人绫濑遥,凌波显影,神情肃穆,身着白衣黑裙,在棺椁横陈的暗场中,在广岛二中321名罹难学生斑驳遗照的背景下,用平静得可怕的声音,娓娓述说着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在核爆中凄惨离世情形,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震撼。 它在控诉,控诉的对象不言而喻;它在哀悼,哀悼那些花季早夭的孩子。 但这种控诉,这种哀悼是完全正确而且必须的吗? 观者、闻者,幸存者、局外人五味杂陈,莫衷一是。 这些罹难的学生不能完全说是无辜者。 他们既是懵懂无知、天真烂漫的孩子,同时又是“尽忠报国”的军国主义少年(幸存者语)。 他们遇难的场所,不是书声朗朗的课堂,而是在军方交办的“建筑疏散”工作地。 在一片战争喧嚣的日本国土上,他们着校服,穿军靴,组织严整,操演备战。在遭到轰炸之前,他们还到兵工厂打磨枪支,让这些杀人武器在士兵手发挥效用。 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 虽然他们正处于一个容易犯错的年龄,但他们没有犯大错的能力。应该对此负责的,是他们的父辈、师长、国家及其领导者。这些人造了孽,却让孩子们用稚嫩的肩膀来承担悲剧。 有幸存者说,债是要还的,但是让广岛作为还债的焦点并不公平。对广岛人而言也许不错,但换作新泻或小仓就公平吗? 或者说,干脆不用投原子弹,再让100万美国人牺牲,再让1000万日本人玉碎,再让数百万亚洲其它国家(主要是中国)的人为战争陪葬,那样才叫做公平吗? 在321名中学生遇难70周年之际,《石碑》应该反思什么,见仁见智,由观众诸君自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