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i88826 于 12-20 16:39 编辑
《异星战场》改编自美国作家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经典科幻小说《火星公主》,巴勒斯虽然谈不上彪炳文学史,但他的《人猿泰山》系列长篇小说也是脍炙人口,而《火星公主》是巴勒斯“火星系列”的第一部,发表于1912年,将其搬上大银幕时,也应了个百周年纪念的景。 应当说,影片基本遵循了原著的架构,成功地把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星际冒险故事通过影像呈现了出来。不过,从原著来看,《火星公主》似乎就是一部充满“地摊趣味”的通俗小说,主人公一波三折的奇妙经历总有几分廉价之感,而肌肉英雄和性感美女的组合,也很难直接彰显“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但《异星战场》的故事不乏亮点。通俗文学的背后,总能挖掘出“深邃”的哲理意义来。首先,故事里假设了一个从地球到火星的穿越桥段,但这里只有空间穿越,没有时间跳跃,应当说,这样的设定在美式科幻里屡见不鲜,卷帙浩繁的《星际之门》系列影视作品,就是依靠了同样的核心设定。 同时,《异星战场》在叙事上采用了倒叙的大结构:侄儿继承了叔叔的遗产,阅读叔叔留下的日记时把整个《异星战场》的主体故事铺陈了出来,而在最后,倒叙又和顺叙结合,回忆直接进入现实,侄儿目睹了叔叔再次穿越回火星,从而在叙事上完成了一次闭合。 其次,影片的主人公约翰•卡特是一个南北战场期间的南军骑兵,在战火中家破人亡,误打误撞才被传上了火星,其人物内里有一层深深的反战情结,而这一心理也在其火星经历中被进一步强化:譬如卡特就拯救了那个总犯错误的、不够“强悍”而要被处死的火星萨克人“公主”,而卡特最后宁可回火星也不愿在地球呆着,也带有浓厚的反战意味。 最后,我们完全可以把《异星战场》跟 《阿凡达》做一个有趣的对照。从剧情的总体结构上来看,两部影片如出一辙:一个地球人来到外星球,从而介入到一场外星大战中,通过这场外星大战,主人公收获了自信和爱情,并在自我认同上完全倾向于外星人。 最大的区别在于,《异星战场》展现的完全是火星上的外星人内战,奇观有余而 “参与感”不足;而《阿凡达》则直面地球人与纳美人的冲突,从而带有更明显的现实批判意味(必须指出的是,在3D和动作捕捉技术等技术层面,《异星战场》已经有了更加纯熟的运用)。 在外星文明的设定上,《异星战场》则明显模仿了西方古代史,譬如萨克人的社会结构就像极了全民尚武的古希腊斯巴达城邦,据说斯巴达的婴儿呱呱落地时,就抱到长老那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就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斯巴达的男孩7岁后,就被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以上这些,几乎都可以在影片中的萨克人那里找到对应。 同时,古罗马的历史遗味也在《异星战场》里处处可寻,卡特在竞技场里与被称为“白猿”的巨兽搏斗,显然汲取了古罗马角斗士的灵感;而佐丹加和希罗姆两大族群的设定,完全是古罗马的风格—当然他们开着光能飞船在火星的天空上飞来飞去,这给全片赋予了浓厚的“蒸汽朋克”色彩。但是,当他们的飞船靠近后登船肉搏时,分明是古罗马用“乌鸦舰”打败迦太基海军的重演。 不过,这种科幻手法并不稀奇,阿西莫夫大名鼎鼎的“基地”系列就是脱胎于《罗马帝国兴亡史》,而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其实骨子里也是同样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