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轻云流风 于 5-11 03:53 编辑
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为推理小说三大宗师!松本清张代表作,经典电影、超人气影片《砂器》
《砂器》描写了一个音乐家沦为杀人犯的故事,成为当年最畅销的作品。1974 年,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上映后引起了空前反响,成为当年度日本最卖座的电影。
1980年上海由电影译制片厂配音在中国上映。
毕克、童自荣、刘广宁、施融等参与了电影配音;毕克先生为男主角之一今西配音,个人感觉这是他又一经典配音,干练成熟而又不失激情(如在介绍案情的时候凄然泪下便是明证)。
童自荣为影片中的关键人物--音乐家兼凶手和贺英良配音,台词简练,话语不多,童老师低沉的语气正好验证了主人公凄凉曲折的身世和个人复杂的心态……佳作!
故事梗概:
钢琴家和贺英良出身贫贱,幼时跟着患有麻风病的父亲本浦千代吉四处流浪行乞,父子二人餐风宿露,饱受嫌弃和驱赶。后遇到善良正直的乡村警察三木谦一,为了儿子的前途,本浦千代吉将儿子交给三木谦一领养,自己被三木送入隔离所治病。分别时,和贺英良依依不舍抱住父亲,泪流满面。 为改变命运,成长过程中的和贺英良凭过人才华和不懈努力,成为著名作曲家和钢琴家。为了斩断过去,他伪造了身份,狠心抛弃了真心爱着的女友,攀上了显贵人家的女儿。 当年收养他的乡村警察三木谦一偶然发现和贺英良已经成了社会名流,便找到和贺英良,执意要他去见见风独残年的父亲。三木对和贺英良说: “ 为什么?为什么说跟你父亲见面就会断送你的事业?哪怕用绳子套在脖子上我也要你去!” 然而,生怕暴露身世丢掉锦绣前程的和贺英良却杀害了养父三木谦一。 办案刑警今西拿着和贺英良的照片找到在麻风病院的本浦千代吉辨认,一眼认出儿子的父亲嚎啕大哭,口中却说:“这……这个人我不认识!” 影片的高潮是和贺英良举办作品演奏会,弹奏根据自己身世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宿命》。辉煌的舞台上,和贺全情投入地演奏着《宿命》,画面不时闪回到幼年时与父亲流浪乞讨受尽屈辱的一幕幕往事。。。这是这部影片最感人的地方。在“宿命”的演奏中,那个幼年的男孩又回来了。音乐带着对生父深深的眷恋,对养父深深的愧疚,以及昔日父子流浪的痛苦记忆,产生出强烈的冲击力,使观众受到心灵的震撼。观众得以体察和贺英良这一人物深刻复杂的内心世界,极具心灵的震染力。 《砂器》催人泪下的一大利器,就是菅野光亮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宿命》,日本电影史上最出色的主题音乐,旋律表达了文字和镜头无法表达的情感。获1974年日本电影音乐奖。菅野光亮生于1939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作曲系,还在学校时他就获得了NHK毎日音乐大赛的作曲奖(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古典音乐新人赏)。创作《宿命》时菅野只有35岁,一举成名后菅野又为不少电影创作了原声音乐。但让人惋惜的是,菅野光亮于1983年因病突然去逝,享年44岁。 钢琴协奏曲《宿命》后来专门出版,也成为日本钢琴家经常演奏的本土作品。 网上有一篇文章,写于2008年,其中说到: 《砂器》日本影院至今仍在上映,门口还放着宣传海报,可见这部影片在日本是极受尊重的。年代已太久远,编剧死了,导演死了,作曲家死了,男主角也老了,然而电影仍然被人们记着。 ----------------砂器”就是比喻凶手本人的命运,他的作品《宿命》这么介绍:“我是孤独的孩子,在寂静的河边堆制砂器。有不期而至的大雨,在砂器初成之际。” 一个小孩在海边用砂子堆砂器(砂子堆成的碗状器具),无论他怎样努力,那砂器总是在制作成型后马上破碎、消散———砂器这一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器具,连同小说主人公和贺英良的音乐作品《宿命》一起,预示了和贺令人憎恨、也令人同情的一生:他这种没有人性的小人的一时成功,注定要像脆弱而宿命的砂器一样瞬间被风吹散。
[视频信息] 视频编码: AVC1 - 内置 FFmpeg 解码器(h264, Thread Frame) 输入格式: AVC1(24 bits) 输入尺寸: 1024 × 432(2.37:1) 输出格式: YUY2(16 bits) 输出尺寸: 1024 × 432(2.37:1) 帧率: 29.97 BitRate: 未知
[音频信息] 音频编码: Dolby AC3(0x2000) - FFmpegMininum.dll(ac3) 采样率: 44100 -> 44100 Hz 位率: 16 -> 16 位 声道数: 2 -> 2 声道
Bitrate: 128 kbps
|